Main Image Hover Image
EN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项目 - 特色地区项目

特色地区项目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宜宾特色课程)

联合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


宜宾“新三样”特色课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我国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导向,将“双循环”体系构建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等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亟需地方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作为长江首城、川滇黔结合部的战略支点城市,宜宾在政策落地与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强劲的实践动能。依托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与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宜宾锚定“新三样”产业赛道,全力构建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出极具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集群。在长期发展实践过程中,宜宾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助力各地在新发展格局中精准定位、高效施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立足学科优势与智库资源,深度挖掘宜宾实践经验,研发“宜宾地区特色课程”。课程聚焦“新三样”产业转型、产教融合、生态保护等领域,通过理论解读、案例剖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地方把握新兴产业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课程特色

1. 双轮产业深度剖析:系统拆解宜宾“传统白酒创新升级 + 新三样(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蓬勃崛起”的双轮驱动产业模式,深入解析产业链协同构建与区域竞争优势塑造路径。

2. 战略政策精准解读: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度挖掘适配宜宾的政策红利,提炼政策精准落地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实践路径。

3. 标杆经验萃取赋能:精选宜宾在产教融合、生态修复、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凝练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策略与解决方案。

 

专题一:宜宾 “新三样”经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1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经验

2. 宜宾多元化招商,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践经验

3. 建成“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实践路径

4. 抢抓产业协同创新机遇,共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内生力

5. 以创新驱动助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硅谷”

6. 推动三江新区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的集群路径

7. 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及实践路径

8. 宜宾锚定“一蓝一绿”产业赛道,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9. 宜宾新“三样”产业发展实践

 

专题二:宜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经验

1. 加快建成满足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要求的科教强市实践路径

2.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留学中心

3. 提升企业积极性建设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联盟路径

4. 以“双城”建设为引领,下好产教融合的“先手棋”

5. 大学城长效运行机制建设/三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 建设长江上游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路径

7. 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路径探索

8. 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路径/以宜宾双城为样本

9. 宜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实践路径

 

专题三: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

1. 宜宾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动实践

2. 宜宾市深入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 宜宾三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路径

4. 宜宾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方案

5. 开展宜宾市GEP核算,探索建立GEP核算成果应用体系

6. 宜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零碳产业园区立法实践

 

专题四:宜宾财税金融改革经验   

1. 宜宾市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2. 宜宾市构建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财税金融体制创新

3. 宜宾市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机制体制

4. 构建政府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5. 建设支持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投资体系

6. 支持中小企业纾困的金融创新

 

专题五:宜宾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1. 宜宾市城市管理体制建设

2. 宜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

3. 宜宾镇村建制调整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方案

4. 宜宾市科学防控遗传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生育问题的方案

5. 宜宾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经验

6. 数字化背景下的平安宜宾建设机制和路径探索

7. 宜宾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模式

8. 宜宾创建“两个健康” 示范市模式

9. 宜宾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专题六:宜宾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1. 宜宾市加快推进“以竹代塑”,探索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 宜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

3. 宜宾市农村产权改革与规模经营

4. 宜宾市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市的路径探索经验

5. 宜宾市发展酿酒专用粮,实现三产融合

6. 宜宾乡村振兴人才引导机制和建设路径

7. 宜宾市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财政投入机制建设

8. 宜宾三江新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制定及实施经验

9. 宜宾加强水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专题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经济版图之产业链情况及案例分析              

2.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经济版图之创新链情况案例分析                   

3.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经济版图之资金链情况案例分析                 

4.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版图情况案例分析                         

5.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情况案例分析

6.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情况案例分析

 

专题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经验

1. 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实践方案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探索经验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协同发展生动实践

4. 宜宾市建设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沿江开放高地

5. 宜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联外通水平

6. 宜泸沿江一体化发展经验

7. 宜宾三江新区建设开放合作示范区实践经验


现场教学点位(部分):

五粮液集团

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英发德耀光伏电池生产基地

宜宾凯翼集团

宜宾市两海示范区

中国李庄

安石村、春风村(乡村振兴)


课程体系:

开展具体培训项目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学员特点,灵活设置相应课程模块,主要涵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四大板块。

1.理论课程:政策导向与理论解析

紧扣国家战略布局,深度解析宜宾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系统解读新发展格局、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政策,精准剖析宜宾的战略定位与政策对接路径;围绕“双碳”目标,深入阐释生态经济学在宜宾绿色发展中的创新应用;结合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解读相关理论在宜宾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2.实践课程:沉浸式体验宜宾特色发展

1. 特色产业探访:实地走访五粮液集团、四川时代动力电池基地、晶硅光伏产业园,直观感受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劲动能。

2. 生态保护学习:考察长江宜宾段生态修复工程、蜀南竹海生态经济示范区,深度学习生态资源向绿色经济转化的实践经验。

3. 基层实践调研:走进乡村振兴示范点、智慧社区,全面了解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3.案例课程:剖析宜宾典型发展经验

聚焦五粮液数字化转型与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崛起的成功案例,深入剖析产业转型路径;解读宜宾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创新实践;系统总结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经验。

4.研讨课程:经验转化与实践应用

围绕“借鉴宜宾经验推动本地发展”主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模拟地方决策场景,组织学员设计产业转型、基层治理等可行性方案。搭建跨区域经验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对接,形成具有实操性的政策建议与行动计划。


师资队伍

本培训项目整合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外优质资源,汇集长江沿线学界、业界和政府专家,构建起多元化、高层次师资团队。其中,学术专家主要为长期深耕长江经济带研究、参与区域政策制定的权威学者;政府专家主要是主导地方发展实践,深度参与宜宾产业规划、生态治理、基层建设的一线干部;企业与行业专家则具备龙头企业管理、产业趋势研判等丰富实战经验。师资团队通过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教学,综合运用课堂理论讲授、实地沉浸研学、前沿专题讲座、政策模拟推演与深度研讨等教学形式,助力学员全面掌握宜宾发展经验并实现本土化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是宜宾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共建的新型智库。长江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13个学科发展,整合全国知名高校、长江沿线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界资源优势,以“建设一流教培基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以“高水平、高效益、高纪律”为培训标准,打造集专题教学、实地教研、案例解析、经验分享、沙盘推演等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模式,承接社会各界定制化主题培训项目,致力于培养符合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的党政干部、企业管理干部等高层次人才。

办学条件

长江院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临近大学城,交通食宿方便,与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宜宾研究生院、西华大学宜宾院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院区、五粮液集团、四川时代等多家单位密切合作,可提供教室、住宿、餐厅、教研企业/点位“一条龙”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和体量的培训需求。